引起鸡腹泻的原因较多,根据腹泻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应激型腹泻、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在鸡病中,由腹泻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鸡出现腹泻后,导致生长性能下降、死亡率升高、产蛋率下降、产蛋期缩短等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鸡腹泻的发生概率,需要明确当下养殖过程中鸡腹泻的发生原因,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此来降低腹泻的发生,保障养殖效益,促进养鸡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鸡腹泻的原因及防控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鸡在受到应激时很容易引起腹泻。应激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骤变(剧烈升高或降低)、饲料更换、接种疫苗、养殖场所改变等等,这些应激因素的发生,会造成鸡的内分泌异常,消化功能下降而发生腹泻。如气温太高导致鸡体内消耗水分增多,促使饮水量不断增加,抑制鸡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和发生腹泻。控制鸡舍温度、湿度是预防此类腹泻的重要举措。如果舍内高温多湿,各种微生物也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鸡发生腹泻。同时,鸡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条件下,这类微生物是保持平衡的,一旦受到外界应激,容易导致菌群失调造成腹泻。对于此类腹泻,一方面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同时使用一些益生菌、维生素等功能性添加剂产品对防控腹泻具有明显的效果。
此类腹泻主要是由于饲料或水中的一些致病因子或者营养不平衡所导致的,例如饲料中矿物质、粗纤维含量过高,或其他难以消化的成分,如肉骨粉、糠等物质的大量使用,以及饲料中低质酸败的油脂等都会引起鸡腹泻。同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是造成鸡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鸡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刺激肠道壁细胞,使其分泌增强,吸收功能下降,大量体液积聚肠腔引起鸡腹泻。高温季节鸡饮水量大,水质不良,如水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水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均可引起腹泻。而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也会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被破坏而造成鸡腹泻。对于此类腹泻,应加强饲养管理,把控源头,防止霉变原料混入饲料,保证饲料品质和水质,合理用药,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引起鸡腹泻的细菌有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李氏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这些细菌可引起鸡消化道代谢紊乱,导致鸡消化不良。病鸡的主要症状是排黄色、白色、灰白色、淡绿或黄绿色稀粪便,沾污肛门周围的绒毛,腹泻多发生在育雏鸡时期,病死率高。
导致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有鸡新城疫病毒、呼肠孤病毒、马立克病毒和鸡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见阶段性拉稀,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粪便表现为墨绿色,有腥臭味,多与坏死性肠炎混感。病鸡的症状一般为消瘦、减食、下痢和羽毛粗乱,已免疫的鸡群很少发病或发病缓慢,病死率不高。
造成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异刺线虫、绦虫和球虫等。患寄生虫病的鸡严重感染时表现食欲不振、停食、贫血、消瘦和下痢。成年母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雏鸡生长发育不良,逐渐衰弱并引起死亡。特别是球虫病对鸡危害最大,病鸡常拉含有血液的稀便或血粪,冠苍白,打瞌睡,雏鸡病死率超过 50%,严重的可达 100%。
鸡真菌性腹泻一般是由念珠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等引起。念珠菌病可见口腔和舌有溃疡、坏死、嗉囊内有灰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曲霉菌病则见呼吸困难、喘气、呼吸次数增加、食欲减退、渴欲增加、迅速消瘦、体温升高、后期下痢,若食管黏膜有病变时则表现吞咽困难,死亡率可达50%以上。
表1 鸡病原性腹泻类型及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引起鸡腹泻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在生产中一定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基于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控。从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免疫管理、合理使用药物、科学设计饲料配方、做好营养保健方案等方面入手,降低腹泻发病率,进而提升养殖场自身的经济收益,推动养鸡业可持续发展。